首頁 > 公告消息 > 新聞媒體報導 > 從服務學習變質想到無條件的愛


從服務學習變質想到無條件的愛



2014-11-09 | 周傳久(媒體工作者)



─學習服務如何成為一種生活風格

好幾次,這些陸續來的年輕人接近老人講幾句話,然後靠在他身邊,手指比個YA,照相完就跑了,因為可以向學校交差了。為了不受傷,不想有被消費的感覺,老人看到年輕人來寧可落跑。







 






日前在高雄發生一個故事,在老人安養機構發生老人跑給年輕人追的情事。年輕人是來服務學習的,年輕人越追老人越跑,一路到老人床前。老人無處可跑,對年輕人說「你不要和我講話就好」。


 


安養中心老人跑給你追


機構老人不是常寂寞嗎?為什麼拒絕年輕人關懷呢?原來,這位老人先前已經體驗過好幾位學校來的年輕人,都是來服務學習的。好幾次,這些陸續來的年輕人接近老人講幾句話,然後靠在他身邊,手指比個YA,照相完就跑了,因為可以向學校交差了。當年輕人這樣來來去去,讓老人覺得比沒人說話更遺憾。為了不受傷,不想有被消費的感覺,所以又看到年輕人來寧可落跑。


 


晚近幾年在台灣,為了鼓勵年輕人重視別人,教育單位責成老師要重視學生服務學習,也在若干考評中開始納入相關成績。這種由上而下,視為績效的推動方式,加上部份老師也忙,也造成一部分年輕人快快湊成果,然而這並不是服務學習的本質。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在教會學生宿舍的幾個故事,或許可以對照反思。


 


宿舍學生無條件彼此相愛


那時我剛進大學,住在台大對面的信義學舍。裡面有許多台灣各地來的傑出學生。有位來自宜蘭的林雪驥是台大醫學系學生。學舍是教會設立,很重視同學相處出於無條件彼此相愛,這是教會的教導。


 


雪驥已經四年級,功課當然忙,雪驥在宜蘭是從小到大都非常優秀的學生。但學舍為了增進彼此關係以及省錢,有彼此學理髮並且交接技術的傳統。晚上十點,雪驥從醫學院回來,我請雪驥幫我剪頭髮,他總是耐心的答應,邊理還邊指導我許多生活的道理。那時我並不懂,也不曾同理到他也很累。


 


那是我開始體會基督的愛的時候,在我們還不明白時,神就愛我們。我坐在鏡子前,他站在我後面,費神仔細的幫我剪,偶爾還念怎麼臉沒洗乾淨。這種1980年代的學生友愛情誼理當可以在今日再現,如果我們明白來自信仰,而不是我們個人。


 


另一故事是,有一個很冷的夜晚,霧氣又重。有位讀中興大學的舍友張恩賜家裡打電話來說,媽媽生病要他速回。那時全宿舍六十三位同學共用一支電話,如今是很難想像的,彼此幫忙接電話也是傳統。當時沒有高鐵,只有國光號班次多,或許搭上可以快一點回家。叫計程車嗎?很難,也不知多久能找到。


 


一位舍友是台大化工系的李清源,好像正要考一門叫程序控制的課之類,也很忙。但他自願弄部機車來載張恩賜去車站。


我印象很深,李清源穿了棉大衣禦寒坐前面駕車,張恩賜拿行李坐後面。他們準備好發動摩托車時,許多舍友都到學舍樓下關切和他們說再見,摩托車慢慢消逝在昏暗的溫州街路燈中。一人有事好像大家有事,一人受苦如人人受苦也想分擔,張恩賜必得安慰也不孤單。


 


學習服務是種生活風格


這類無條件互助的故事當時很多。還有位台大機械系的李元鑫感冒肺炎住在台大醫院,所有舍友每兩小時一班輪流在病房照顧他,直到他出院。


 


填表排班時無論是不是基督徒的舍友同學都沒什麼差別,大家都奉行無條件愛鄰舍的理念,因為這是舍友住進來時被鼓勵的一種生活方式。透過教會的董尚勇、傅立德及楊寧亞牧師和資深舍友們,大家感受到這種生活方式而這樣生活。簡單說,這是服務,是學習服務,更是學習一種生活風格,也可以說是一種新的生命。


 


在高中到大學入社會之前,這些閱歷對人格塑造與一生的影響實不亞於課本與學歷所獲。因這樣的成長與關係,學舍成為許多人求知和生涯發展彼此激勵的地方,在互信的基礎下,一起有更深度的思考互動與相互提攜,彼此捨己,相互成全,且視為喜樂平安之事。


 


那時台大有書卷獎,也沒聽說誰為了書卷獎而有目的的計算要幫幾個人來得到書卷獎。可是信義學舍傑出的學生實在太多,而且如今幾十年過去,很禁得起考驗的看到,那時培養的人才,有許多人目前在社會上是品德與事業有成,這實在是一種祝福。


 


如今回顧,林雪驥並沒有因為多幫舍友理髮而被當,在復建醫學有成。李清源在竹科有成也沒因為多助人而損失什麼。一起幫李元鑫的,那段日子變成大家共同美好回憶,李元鑫在美國普度大學學術有成,我們也與有榮焉。


 


服務學習價值理念須釐清


服務學習若以基督信仰清楚的理念為本來推動,就能掌握服務本質而規劃學習,不會落入累積功德的工具性行動。但第一步是帶領的老師自己有怎樣的生命理解與實踐。其次是學習機制設計,如何讓年輕人得到正向氛圍和感受到自己成長。更重要的可能是從中認識自己的有限,不能靠自己成就一切。謙卑倚靠上帝,活出寶貴的生命應有的本相,使人與神和人與人有更好的關係,這才能使服務學習帶來更多人的互信與生活幸福感,在誘惑與各種身心極端挑戰中帶著平安,有所為、有所不為。


 


很希望台灣意識到服務學習重要,服務學習的價值理念能更釐清,並且發展更健康的策略引導中學生與大學生。願那安養機構以後與大學合作服務學習時,年輕人能本於無條件的愛來接待老人,彼此如弟兄和睦同居,而不會再發生「跑給你追」這種尷尬的事。



 


點閱次數:1783